close

硬頸精神

所謂的「硬頸精神」,就是刻苦耐勞、勤奮、努力、獨立奮鬥、不屈不撓等精神特質。

客家精神可以用「硬頸」兩個字來表示,指客家人堅守原則、說到做到、為理想而執著堅持。

現在若是於媒體或節目、活動場合或對談中,聽見「硬頸」一詞,幾乎都是指稱「客家人的傳統精神」,代表讚揚客家人擇善固執、堅忍不拔的一面。但「硬頸」在客家話中,原本並非稱讚人的用語,反而是一種罵人、貶抑之詞。

「硬頸」是說脖子很硬,代表著不肯低頭和不聽話。罵人頑固不靈硬邦邦的。

以前若客家長輩們對著孩子說「你真是個硬頸的人」,那絕對不是在稱讚孩子,而是在說小孩不知變通、腦袋太固執,是貶非褒。

交大人文社會系助理教授羅烈師說,在1988年,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推動台灣客家人的族群運動「還我母語」,當時在諸多客家相關論述當中,將「硬頸」逐漸塑造成「擇善固執、不畏強權說出真話、參與社會運動表達反對意見」的意思。

到後來,漸漸地變成「客家精神」的代稱,讓客家人「選擇好事而固執地傳承」的精神,成為所謂的硬頸。

硬頸由貶轉褒成為形塑成客家人的象徵圖騰,近年來,更跨越族群,成為刻苦耐勞,堅毅等的代名詞,在鍾肇政的眼中,硬頸更精準的意像是:受到壓迫挺身而出,爭取到底,有挑戰,更有突破的決心,和單純的堅持是不同的,而是要有勇敢做自己的勇氣

 

硬頸精神別具特色 客家文化出頭天

發表者 訪客 開 2005-05-11 13:02:00 (3684 人氣)

中正大學傳播學系  中正e

【記者王嘉慧/嘉義電訪報導】

  「Hakkas」是客家的英文名字,從漢末黃巾之亂開始,客家民族經過五次大遷徙,世界各地都能發現他們的足跡,而鄰近大陸的台灣也成為他們分遷之地,為豐富台灣的在地文化,新添客家文化色彩。

  客家文化可以從客家精神、衣服、信仰、音樂、習俗等多方面來談。客家的民族特性貫穿整個客家文化,客家人的民族特色有:好學、注重宗族、團結合作、慎終追遠等特性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文教處處長鍾萬梅表示,一般來說,客家精神可以用「硬頸」兩個字來表示,指客家人堅守原則、說到做到、為理想而執著堅持。

  傳統的客家婦女刻苦耐勞,傳統的客家男人則是開拓荒野、努力耕種,鍾萬梅提到,早期的客家婦女會穿針線縫製衣服,客家男人則是外出耕田挑起一家人的生活重擔,傳統客家衣服「藍布衫」、「大褲管」也是為了方便處理農事而設計。雖然客家婦女和男人勤於作物耕種,但他們還是非常注重子女教育,有一句俗語說:「晴耕田、愛讀書」,指客家的男人晴天耕田,平常喜愛唸書。

  客家音樂也表現出客家文化特色,客家音樂分為山歌、採茶、民謠。客家山歌在從前的農業社會中,是男女老少平日的休閒活動,他們喜愛一邊耕田一邊唱歌。客家山歌每首歌的歌詞長短為四句七個字,由歌者即興隨口唱出歌詞,而客家採茶則類似目前的歌劇,採茶的歌詞帶有連貫性和內容性。台灣客家山樂團團長姜雲玉表示,客家音樂各元素彼此都有關係,其中耳熟能詳的歌曲又稱為民謠,因此山歌流傳久了之後也叫做民謠,但民謠不一定都由山歌組成,而另一種客家音樂採茶,則混用民謠和山歌。

  姜雲玉提到,在所有客家音樂中,其中她最喜歡的一首為「手攀花束望郎來」,同時她也是全台灣第一位唱這首歌的歌者,這首歌的歌詞輕巧、語言性強,非客家人唱要花很大的功夫,當初的作詞者為她量身打造,她也跟許多大樂團合作在舞台上呈現這首歌。

  另外客家文化也表現在傳統的禮俗上,鍾萬梅指出,傳統客家人在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「天川日」玉皇大帝回天,開始休息到年初二十日,之後又出外工作,客家人在新年的過節和閩南人的習俗差不多,唯一不同在初一時,全家大小要吃素、不殺生,祈求在未來的一年能平平安安。

  客家人掃墓習俗不同於閩南人,在不同地區又有不同的掃墓文化,北部苗栗一帶的客家人通常在元宵節的次日就開始掃墓,而南部一帶的客家人,則由元宵節到清明節之間任選一天來掃墓。鍾萬梅補充,客家人稱掃墓為「掛紙」,在掃墓時,會在墓碑上壓上一張長方形的黃色紙,表示有人來祭拜過。

  傳統客家人在婚姻上喜歡放音樂,鍾萬梅說,四十年代前,從前客家人結婚會請人來吹八音<註一>,但四十年代後,會吹八音的人變少了,他結婚的時候改放唱片。

  客家人文化之一的神址信仰,三山國王廟最具代表性,鍾萬梅提到,北部一帶的客家人信仰義民,全省共有三十幾座的義民廟,而南部的一帶的客家人信仰三山國王,因此南部如果出現三山國王廟,就代表曾有客家人在此地活動。

  嘉義地區廣寧宮三山國王廟廟祝羅先生說,這座廟三百多年由客家人從大陸過來,還曾得過皇帝的御匾,雖然三山國王廟是客家人的神址,但經過好幾百年,三山國王廟的信徒也不單只有客家人,像他本身就是閩南人,而有些廟宇除了供俸神明三山國王之外,也有祭奉其他神明,因為以前是由客家人和當地台灣人一起出錢蓋廟,要兼顧到雙方信奉的神址,才會供奉其他神明。

  隨著時代改變,許多傳統的客家文化也逐漸面臨改變,像傳統的客家音樂和客家衣服都不同以往,姜雲玉說,文化創新是必然的,但創新後要比原來的更好才有意思,目前的客家音樂已經改變原有的本質,在作曲和作詞上都有了新的突破,節奏和曲風融合現代流行的音樂,不再維持傳統的模式,但客家語保存依舊是客家音樂上最重要的使命。

  鍾萬梅指出,傳統的客家服飾以藍布衫為主,但花布已經逐漸取代傳統的藍布杉,發展出改良式客家服飾「花布大紅衫」,客家語又叫「嘩啦嗶啵」,並且也請了知名的服裝設計師來設計衣服。,同時客委會在各縣市各地都有不同的花布推廣會館,出現花布相關產品,讓客家文化逐步推廣在日常生活中。

  <註一>漢人客族由中原地區遷徙至廣東梅縣等一帶縣份,由北至南,不停地吸收與融合各地的民間音樂,並保存自己原有的風格,逐漸演變成一種特殊曲種,即稱之為「客家八音」。八音隨著客族的第四期遷移(公元一六四五年到一八六七年),也到了台灣,分佈中壢、新屋、楊梅、龍潭、富岡、關西、新埔、竹東、芎林、北埔、頭份、苗栗等地方。被人稱為「八音班」或「鑼鼓班」。

 

「硬頸精神」是客家文化的基本特點

發佈日期 2011/4/13

發佈人員 鄭澄淵

內文 「客家人百多年來,在各領域作出了良多的貢獻,充份顯現出了刻苦耐勞、奮勇進取的精神。如今由於時代的急速進步,客家人除了須傳承傳統奮鬥的精神及優良的美德外,還須以寬大的胸懷看待各種事物的演變,務求開拓自己的視野求取更大的進步。」

艱困的生活使得客家人養成了所謂的「硬頸精神」,換句話說,就是刻苦耐勞、勤奮、努力、獨立奮鬥、不屈不撓等精神特質。

「硬頸精神」可以說是客家文化的基本特點,也可以說是客家人精神的核心,這些都是客家傳統,也是    堅持的事。

客家人南來創業的艱辛事跡,是華人在異地謀生的經典寫照。客家人勇於開拓及克服逆境苦難的精神,累積了今天的成果,所以我們在感恩之餘,也應該繼續作出本身的貢獻,以便讓下一代也能分享成果,唯有這樣,才能讓民族的血脈生生不息的流傳下去。

 

硬頸是褒或貶 學客家話就知道

台灣立報 (2011-03-23 14:41)

 

【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】現在若是於媒體或節目、活動場合或對談中,聽見「硬頸」一詞,幾乎都是指稱「客家人的傳統精神」代表讚揚客家人擇善固執、堅忍不拔的一面。但「硬頸」在客家話中,原本並非稱讚人的用語,反而是一種罵人、貶抑之詞。

 

新舊用法 意思差很大

財團法人鹿江教育基金會董事陳文政說,以前若客家長輩們對著孩子說「你真是個硬頸的人」,那絕對不是在稱讚孩子,而是在說小孩不知變通、腦袋太固執,是貶非褒。

但到了現在,媒體或政治人物不斷將「硬頸」使用成為正面之意,只要看到客家相關活動,少不了會看到或聽到「硬頸精神」。

陳文政認為,久而久之,不懂客家話的人會認為硬頸就是個好詞。但對著客家人說「硬頸」,聽得懂客家話、或者從小母語為客語、年齡層超過40歲以上者,客家人就不一定會認為你在稱讚他了。

交大人文社會系助理教授羅烈師則說,語言使用方式會隨著時間不斷變動,不見得有對與錯的分別。他舉例,現在的學生使用的中文,受到許多外來語言或者圖像思考的影響,「喜歡的人覺得很生動有趣,不喜歡的人看了覺得『錯很大』」。

 

 

至於「硬頸」究竟是如何從負面變成正面意涵的詞彙呢?羅烈師說,在1988年,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推動台灣客家人的族群運動「還我母語」,當時在諸多客家相關論述當中,將「硬頸」逐漸塑造成「擇善固執、不畏強權說出真話、參與社會運動表達反對意見」的意思。

到後來,漸漸地變成「客家精神」的代稱,讓客家人「選擇好事而固執地傳承」的精神,成為所謂的硬頸。

羅烈師說,語言的定義,是使用者決定,而非了解語言意義的人來決定。因為相較之下,了解客語原意者佔少數,藉由媒體或各式傳播方式聽見客家聲音者,再度傳播「硬頸」意義者佔了大多數。即使政府有公權力介入或者有教育部版本的字典,語言仍然隨時在更新創造,被賦予新的生命。

但羅烈師也說,如果聽到旁人用「硬頸」稱讚他,「不會覺得有負面的意思,因為在對方來說那是個正面詞彙」。

 

演進過程入教材 學習更深入

如果是現在國小年齡的小朋友想要從小學習客語,身處都會區,沒有學習客家話的氛圍或環境,要如何細緻分辨這些語言的進化過程呢?羅烈師認為,在語言教材上,若能將詞彙演進的故事也加到課程中,可以讓學生更了解,大家為何會對同一個字有不同的看法與感受,學習將會更加深入。

23日行政院客委會舉辦「100年度客語能力認證初級考試報名起跑」記者會,客委會主委黃玉振表示,希望鼓勵學生多學客家話,孩子若要學講客語,從小開始最好。客家族群後代,更要透過客語,建立族群認同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ulihak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